《到马克思的故乡去》读后感
招生办公室 兰宏兵
读聂锦芳的《到马克思的故乡去》,通过聂先生的引领视角走进马克思的精彩生活。2017年,聂先生受邀到卡尔·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进行学术访问及合作研究,借此机会,他游览特里尔这座小镇,身临其境地了解、感受和体悟西方地域文化下马克思的生活。
在这本著作中,主要内容有六章内容。楔子部分,解释了他到达特里尔的契机和缘由,并且清晰阐释着他对于卡尔·马克思研究的立场:学习马克思原理,不能通过原理教科书和后人在特定条件下的阐释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他认为最重要、最直接的基础是原始文本、文献。
第一章:古迹·风景。特里尔作为“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众多罗马时期的遗迹保存完整,聂先生在本章节中描绘出了一幅集恢宏建筑和人文经典为一体的西方小镇。在这里,我们看到巍峨矗立的该城标志黑门、富丽堂皇的君士坦丁宫、有着迷宫一般复杂却井然有序排泄系统的凯撒浴场、现在依然使用(每个季度举办古罗马音乐节)的圆形剧场、内外恢弘大气,表现力极强的特里尔大教堂、以圣彼得及四美德为题材修建的中央集市广场喷泉等。沿着莱茵河看到州立博物馆呈现出的“流动的欧洲文明史”、广袤的郊区、梯田和葡萄园,读时仿佛徜徉在聂先生笔下的“童话般的西方小镇”当中。
第二章:小镇生活。这一章节作者从初来印象、居民生活、我的房东、德文手记、登岗琐记五个小节撰写,描绘着特里尔小镇的生活与人文环境。其中特里尔小镇公交站广告牌上的文字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今天已经想着明天”,这句公益广告语深刻的体现着德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观。
第三章:大学风貌。在此章节,作者在特里尔大学的见闻、经历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特里尔大学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前沿的教学理念,令作者深刻感受到特里尔大学与东方教育的理念差异性。
第四章:故居情况。作者用少量的笔墨描绘了当今特里尔小镇保留着的马克思的生活痕迹。德国境内唯一的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以及迄今为止的广泛影响”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马克思在黑门附近居住16年之久的另一处故居、其妻子燕妮故居、威廉中学遗址以及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
第五章:文献钩沉。作者从马克思的诗作《人生》、《查理大帝》、宗教作文、德语作文、拉丁语作文、“1842-1843年的通信”六个部分,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对生活的认识。马克思15岁之作《人生》反映着他对时间和生死的认识;《查理大帝》反映着对历史进步尺度、对伟大人物功过的评判和衡量准则。马克思从生活中的汲取和反哺,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六章:当代思索。作者在这一章节使用的笔墨占比最多,从特里尔传统带给马克思的影响开始,到马克思人格生成、现实关切、启蒙意识无一不起源于他生活的这个小镇。
聂锦芳先生将自己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的所见、所闻、思索以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集于此书中,让读者跟随他的脚步从生活本体了解马克思本体。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茫茫人生之旅,我们会去到很多地方,或是旅行,亦或是求学。走过多少地方,踏遍多少世界大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些令人流连忘返的“桃花源”。对于聂锦芳先生,特里尔便是他人生中的一座“桃花源”。
《到马克思的故乡去》,聂锦芳先生从马克思的生活环境到人文情怀,从教学理念到理论研究基地,以广泛的面写细致的点。将德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学说的命运紧密相连,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社会变革的关键在于人的观念变革,要说马克思主义在提供思考德国历史和发展维度,一定是发挥了影响。
从生活到艺术,从艺术再到哲学,走过生活的历程,我们逐步理解人生中的种种内涵。从个体到群体,社会的生活、社会的艺术以及社会的哲学,无一不体现着时代的精神,正如马克思脍炙人口的那句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