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2022年“文明校园·书香机关”读书征文优秀作品展示之五

时间:2023-03-14浏览:34设置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党委统战部  欧阳杜娟

 

去年,机关党委开展了“能力作风建设年”系列培训活动,我参加了很多场,收获很大,在5月份的一次《与压力和谐相处》的心理素质提升班上,机关党委邀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两位老师为大家开展了专题知识讲座和室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最后还送给每一位学员一本书籍,我随手拿了一本《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拿回来后一直放在办公桌的书架上没有打开,直到下半年疫情封校,我住在学校近两个月时间,下班后不用急着回家照顾孩子,自由的时间多了,也就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日本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哲学著作。该书采取了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围绕“人是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一问题展开了简单却深刻的讨论。“哲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青年”解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幸福,又如何鼓起被讨厌的勇气去面对他人。

“原生家庭”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曾经跟闺蜜也探讨过这个话题,特别是成为老师后,在对一些学生进行分析时,除了分析学生本身也关注其原生家庭,也经常会把一些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不是终其一生的,据说,微博热搜曾经也出现过类似话题“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20多万人的投票有15万人认为能决定一生。可见,这种“原因论”在广大人们心中影响之广泛。

本书阐释的阿德勒的思想与这种“原因论”截然不同,提出了 “目的论”,即人们应该考虑的是现在的“目的”,而不是过去的原因。比如说“原生家庭”问题,你性格内向、自卑、敏感……问题不在于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而在于你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因为改变意味着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就会带来不安,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往往选择后者。其实,只要你有勇气做出改变,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看,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不要纠结过去发生了什么,什么心理创伤啊之类的,统统都不重要,而且过去的事情我们已然无法改变了,纠结过去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啊,改变对过去的看法,这一切不都有解了?

最近被一个网络事件气得不行!杭州女孩郑灵华曾因为染粉色头发遭遇网暴,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郑灵华从小成绩优异,通过努力考上了浙师大,大学毕业后又成功保研到华中师范大学。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一名大学生,就因为染了粉色头发,被网暴致死!网暴当然可恶,但我更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儿感到心痛,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和母亲,是多么想能挽回这个不幸的局面,多么想有什么办法拯救这个孩子。

我想,郑灵华早一点读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或许就不会出现现在的悲剧。书中告诉我们要摆脱的第二个束缚就是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与评价。

活出自我,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道理都懂,可支撑的理由都太脆弱了。

书中解释了人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受到赏罚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教育下,人们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这显然是错的,我们需要摆脱这种想法,怎么摆脱呢?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比如,我做好事是我的课题,别人是否表扬是别人的课题,“我爱你”,这是我的课题,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再比如,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也常常会出现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其实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多少这是父母的课题,但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课题,孩子不应该带上“爱的枷锁”。这就是说,如果对方为自己或者自己为对方做了什么,认为自己或对方必须给予报答,这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我“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别人对我怎么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与我无关。我只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把自己从过去、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一直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正是自己,但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度过美好人生的解药。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