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人最高贵的底色
——《文城》读书笔记
艺术教育中心党支部 王靖
第一次知道余华是通过他的小说《活着》,那是二十年前,我还是一个涉世未深高中生。以当时的人生阅历,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不过皮毛而已,但仍是受到巨大震撼。去年得益于机关党委读书活动,我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文城》。继《第七天》之后,余华老师时隔八年的又一篇新的作品。很多人拿这本书去跟余华之前的一些作品去做比较,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我来说,我认为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间,他想表达的东西也不太一样,我觉得一个作品可以让读者读进作者构建的故事中,同时感受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悲欢离合,那这个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如果说可以让我们在书中可以得到一些感动,或者有一些感悟的话,那这本书就值得推荐给别人的。一本书,是不是足够经典?还是让我们交给时间来证明。
余华老师说他一直想写一个极致善良的人的故事,这位《文城》的男主就是这样一个极致善良的人,而且在这本书里,你会看见余华写的各种各样善良的人和事。比如说田氏五兄弟,在男主克死他乡的时候,田大依然会拖着他病重的身体去南方接他的少爷回家。又比如说男主在南方一起创业的兄弟陈永良一家,因为土匪入侵了他们当时的那个小镇子溪镇,绑走了男主的女儿林百家,而陈永良的妻子为了保住林百家的名声,毅然决然的用自己的儿子去替换百家,并且在后来他们一家人对这件事无怨无悔。又或者是特别善良淳朴的齐家村的村民冒着被土匪屠村的风险,依然去帮助陈永良救人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文城》里面的人物色彩有悲有喜,也多是可爱善良的人,不同的人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一个个故事。每个时代里都有善良的人存在,无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在时代的洪流中,善良一直未曾消失,也不会消失。
这个故事的大环境是在清末明初,当时的时局是非常动荡不安的。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叫林祥福的北方汉子,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但是他的家境在当地还算是十分富裕的。他和他的几个仆人田氏五兄弟,一起过着特别安定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对儿自称兄妹的男女阿强和小美。阿强说,他们来自于南方的城市文城要去京城寻找亲戚,两人在林祥福的家里借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小美感觉身体不适,于是阿强便把小美托付给了林祥福,他自己一个人北上去了京城。在之后,林祥福和小美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产生了一些情愫,两人便决定结婚,但是结了婚一个月以后,小美拿了林祥福一半的财产,在一天早晨不辞而别,在林祥福已经快放弃小美会回家的时候,小美又回来了,并且说还怀了林祥福的孩子。善良的林祥福也选择原谅了小美,并且特别正式且隆重的又给二人举办了一次新的婚礼,仿佛两人又回到了之前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孩子生下来过完满月以后,小美再一次不辞而别。这一次他没有拿走林祥福的财产,而林祥福也决定去南方去寻找他女儿的母亲,于是她便抵押了他的土地,带着他的女儿踏上了南下寻妻的一段旅程。我当然相信世上是有“林祥福”这样善良的,正义的,宽容的,细腻的,卑谦的人,他不只是余华刻画的一个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者。这种善良或许也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中国人最朴素、最纯真的情感,那句“不能让孩子没有母亲”,这是深入骨髓的现实,也是林祥福深入骨血的理想。
在这本书里也呈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动荡,可以看出余华想刻画一个在土匪横行的年代南方小城的众生相,即使世事暴虐荒唐,这里的人们始终拥有着真善美。比如书中有一角色叫做和尚,是一个比较有良知的土匪,就是因为这个和尚,陈永良的儿子才从土匪的手里被换了回来。土匪和尚也是讲义气有底线的。善良的人们或许会遭受悲惨的命运,但善良人的结局无论悲喜总是令人感动的,令自己无憾的。所有故事中一件件这种关于那种动荡的时局下的描写,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多么的美好。
关于这本书的名字文城,在书中其实就是被阿强虚构出来的南方的一个城市,没有人知道这个城市是否真的存在。初读时并不是很能理解为何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要为了一个抛弃他的所谓的妻子选择一辈子颠沛流离,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去找寻一个叫做文城的地方。他甚至不知道文城只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当把书合上的那一刻时却又觉得或许林祥福什么都知道,而他只是相信着自己心目中的文城,他知道溪镇就是自己在找寻的文城。
就如同我,入职时候的那份期待和信仰。生活在教师世家,梦想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行的是人间大义,不舍心中的那份信仰,三尺讲台,无怨无悔,终会到达自己心中的文城。如今看来,我心中的文城,就是同学们经过你时的一个微笑,下课时一句亲切的关怀和问候,就是舞台下的相互鼓励,舞台上的全力以赴。感谢《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