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自己和解——2023年“文明校园·书香机关”读书征文优秀作品展示之八

时间:2024-03-26浏览:10设置


学会和自己和解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党支部 梁瑞淑

  

初读这本书的标题,会让你觉得这是一本幼稚的童话书,你可能弃书而去。但是当你再次细细品读,你会轻松的找到关键词“蛤蟆先生”,这是本书的主人公,而“心理医生”则明确了该书的类别,它属于一本心理学读物,故而能吊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起心理学,大家可能觉得它离我们很近,和我们息息相关,当今社会“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患者日渐增多,人们也愈发关注心理问题,但是又觉得心理学似乎离我们很远,它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我们难以用贴切的语言去描述我们的心理。而这本书的作者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则巧妙借助《柳林风声》中的动物主角,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故事。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充满活力,如今却一反常态地无精打采、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甚至关闭了家中前门,只从后门出入,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朋友们对他精心照料、不断鼓励,并强烈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后来蛤蟆先生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引导下,通过十次心理咨询,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找回了快乐和自信,变得精神抖擞……

这本看似通俗易懂的读物下隐含着交互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通过详细描写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即心理咨询过程),让深奥的心理问题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变得浅显易懂。比如:“你感觉怎么样?”,“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和“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以及自证预言、人格、情商和成人自我状态等。

我们跟随蛤蟆先生体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心理治愈过程,他从最初在满分10分的心理状态自我评分表上毫不犹豫地打下分数(1-2中间)到最后一次谈话中给自己打了9分;他从最初要么处于一味追求顺从和适应他人想法的“儿童自我状态”,要么处于对他人或自己求全责备的“父母自我状态”中,到最后处在一个理性地看待自我的“成人状态里。他从最初处在“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转为“我好;你也好”的动态人生坐标。这场心理愈合旅程也在逐步引导读者深刻反思,从而挖掘深层次的自我。

学会阅己

你是否了解自己?在书中出现的三种自我状态中,你处于哪一种?

第一,“儿童自我状态”,当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个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记忆搭建而成,出生后,我们会具备一些基本情感,比如: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我们的社会体验和经历增多,我们的基本情感也会演变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这些构成了我们自我的核心。所以在长大后,当面临一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时,我们依旧会自动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反应,会重现童年时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模式,然后再次体验到童年时的感受,这种感受好坏都有,许多感受与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关。

第二,“父母自我状态”,当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如同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观念和价值观,这影响着我们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我们也可以想想自己是否处于父母状态,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以此来对待他人。

第三,“成人自我状态”,当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能独立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当下,很多抑郁症患者正是因为在生活中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认清自己所处的自我状态所致。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别人定义的标签中,活在别人对我们的期许中,“这次考试你要争取考年级前三名”、“毕业后你应该去考教师或公务员”、“遇到差不多合适的就嫁了吧”、“这个发型不适合你,你就别再烫发了”等。这些可能都是周边人基于好的出发点给我们的善意建议或要求,但是一旦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观点,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就会渐渐忽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失去自我,没有主见……于是,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善于“伪装”自己,习惯性用一些常见的、为世俗所接受的观念或行为去处理事情,渐渐地我们会离真正的自我越来越远,也会让自己愈发痛苦。因此,学会和自己和解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真正动机,专注内心,坚持自省,认识自我,直面自我。

学会悦己

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社会带来的附加物,是焦虑、抑郁的情绪。现代生活中的高压力状态使得许多人产生焦虑和紧张感,尤其是对于当前处于后疫情时代的我们,面临日渐衰退的世界经济,对于社会的各种负面情绪频频出现,遭受的心理创伤似乎也更加难以抚平。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每个人在人生中都难免会经历迷茫的时刻,也会在内心发出疑问: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根据调查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患抑郁症人数已经达到9500万人,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并且患病人群年轻化。这往往是因为当事人将负面情绪压在心底,越积越深,直到暴发的时刻。但是解开心中郁结的根本还是在于自己,停止内耗,放过自己,否则你将永远不会快乐。如同书中的蛤蟆先生,当他问道苍鹭医生在儿童、父母和成人这三位一体的人格结构中,既然‘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那为什么不直接将他代入‘成人状态’,然后告诉他怎么做,这样不就能省下大量时间。面对蛤蟆先生的问题,苍鹭回答道:“其一,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所以我能做的也是一直鼓励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其二,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你无法改变任何人,除非他们自己想改变。不同于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那几乎不需要去思考,自己作为成人需要不断思考、付出努力,这样才有助于了解真正的自我。

法国作家埃尔文曾说过,“拥有好的心态,就算眼前的现实惨不忍睹,命运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虽然好心态不能解决问题,但它真的可以让我们保持一个更好的状态,从而拥有更好的精力去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认为是他人或外界事物引发了我们的情绪,但实际上,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人生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可避免,但如何去面对,却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可以选择沉浸在愤怒和悲伤中,也可以选择调整心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为强烈,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太过苛刻,这样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而无法自拔。归根结底,只有自己能选择自己的状态,只有自己能够选择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么就要改变想法,学会取悦自己。

学会越己

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比如:“妈宝男”,这个群体的男性过分依赖母亲,通常对母亲言听计从,缺乏独立性格,在做决策时会优先考虑母亲的意见和需求。这样,“他”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何其悲哀!

还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童年的影子下,或者父母及他人的印象中,当在某个阶段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他们往往会活在这样的标签下,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故步自封,不敢改变。对于那些困在过去的人,困在别人眼中的人,难道一味地抱怨、一味地伤感,就能真正获得解脱吗?不,不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每个人都具有无限潜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定要为自己而活,所以不妨大胆一点,敢于做自己人生剧本的编写者,向前踏出步伐,只有不断改变,勇于超越自我,才能活出精彩。

 


返回原图
/